top of page

將無形文資工藝視為創作的顏料

我一直相信,傳統工藝不應該被封存在櫥窗裡,成為一個靜止的標本。工藝誕生於生活,它原本就是人與自然、時間與情感交織而成的產物。對我來說,古人的智慧是一種資產,而不是遺產;資產的價值不在於被封存,而在於它能不斷被使用、被參與、被再次發現。這也是我傾向使用「無形文化資產」一詞,而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


因此,我不以「復刻」為目標,而是將工藝視為創作的顏料,把它作為我的語言,開啟與當代社會、自然環境與文化情感的對話。我從絨花、纏花、通草花等技術中萃取材料與形式的語彙,讓它們進入另一個時間場域:不再只是被凝固在歷史脈絡裡,而是重新回到當下,與人們的生活產生連結。


對我而言,「守護」不是讓工藝原封不動,而是讓它持續流動。當工藝在作品、展覽、課程、體驗之間被不斷使用和再現,它才能被看見、被觸碰、被記住。這種流動性,是我對「無形文化資產」最核心的實踐。它不是一種對過去的懷舊,而是一種在當代與未來之間持續展開的新關係。


我的創作延伸到不同層面:從《一境一鏡》系列中觀察日常植物與自然棲地,到《之間》系列探討日常符號與文化情感的連結。這些作品不只是視覺呈現,而是一次對工藝材料、文化脈絡與觀者感受的提問:當工藝被放進新的語境,它是否能開啟更多感知的可能?


我相信,傳統工藝是時間與記憶的沉積物,但它的生命力來自於被使用。當我們把它視為資產,它就不再只是歷史的遺跡,而是一種能參與未來的能量。我希望以當代創作守護工藝的流動,讓無形文化資產持續被看見、被使用、被理解,並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中,展開更多尚未被想像的篇章。


之間I 局部 陳立凡2025
之間I 局部 陳立凡2025
之間長春花 局部 陳立凡2025
之間長春花 局部 陳立凡2025

留言


© 2023 Communicator Cultural Creative Design Studi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