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以空白搜尋找到 33 個結果
- 工藝,不是歷史的遺產,而是創作的資產
— 陳立凡 創作筆記 創作中,我一直摸索材料的特性,一邊思考無形文化資產工藝的特質與為何執著推廣。對我來說,工藝從來不只是表現,而是一種「創作語言」,我想將思想、情感與時間摻揉進入創作。 我目前的創作以絨花為主,纏花為輔。絨花擁有柔軟毛感與漸層豐富的色彩,以繪畫來比擬,是我筆下最濃重的色彩語言;而纏花則運用於它的延展性與結構性,像是描繪一段段連續筆勢,是骨幹,是線條,是節奏。兩者搭配恰如其分,絨花綻放在視覺中心,而纏花如葉脈般引導觀看的節奏。 這段時間我開始觸碰蓪草。在臺灣買不到蓪草紙,我只好從外地購買現成材料(當然,這勢必會被我換成在地材料)。蓪草紙面積不大,有著無可取代的通透質感與塑形能力。乾了容易斷,濕了又難以成形,像是介於雲與紙之間的材質——帶著不可控的呼吸感,反而讓它有了一種貼近生命的「不確定性」。 我不是走仿真的路,就我認知,生命之花擁有無法取代的呼吸與靈性;而我所要創造的,是另一種語彙,一種可承載思想的花。 工藝對我來說,是表達的一種。每一種材料都是一種筆觸、一種色彩。絨花是飽和與柔軟,纏花是線性與秩序,蓪草則是光與氣,是空氣中一抹隱約的感覺。 我甚至突發奇想:如果將透明薄片用來作纏花的構件,是否能產生「通透但斷裂」的視覺效果?那種既脆弱又存在、似碎非碎的感覺,是否能讓花朵更貼近某種抽象的語境? 創作的過程,不是做出一件作品,而是一次次與手法、材料、自己對話的過程。這些對話讓我更確定一件事: 工藝,不是歷史的遺產,而是創作的資產。
- 吟遊文創設計工作室的永續策略對應 SDGs
|4優質教育| 4.7永續發展與全球公民教育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並透過永續工藝創作,喚起更多人對文化資產和永續議題的關注。 |8就業與經濟成長| 8.3推動政策支持創造就業和企業成長 1文化資產傳承與創新:透過每年研究一項傳統工藝,不僅保護了無形文化資產,亦開啟相關就業機會。傳統工藝研究和創作需要專業投入人員,從而促進相關領域的就業。 2永續創作:將永續發展理念融入當代創作,這不僅提升了文化厚度,亦有助於可持續發展。這種創新和永續的結合有助於在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從而促進企業成長。 8.9促進有益和永續的旅遊業 1文化旅遊:透過推廣和展示傳統工藝,吸引對文化和工藝感興趣的遊客,有助於發展文化旅遊。相關活動不僅提升當地的文化氛圍,亦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2工藝體驗課程:通過舉辦工藝體驗課程,讓遊客親身參與傳統工藝的創作過程,互動式的旅遊體驗有助於提升遊客的滿意度和參與感,同時也推動了永續旅遊的發展。 |11永續城鄉| 11.4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文化資產的傳承與保護:透過每年研究一項傳統工藝,努力保存和延續文化資產。 |12責任消費與生產| 12.2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和利用 1材料選擇與應用:在創作中選擇永續材料,並在技法與在地材料之間找到平衡。此方針有助於高效利用現代材料,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和浪費。 2傳統工藝的現代化:通過每年研究傳統工藝,不僅伸展了文化資產,還促進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和利用。 12.8促進對永續生活方式的普遍理解 1文化教育與傳播:通過工藝研究和創作,觀察人、境、物的相互影響,並將這些觀察結果融入工藝創作中。不僅是對傳統工藝的延續,更是對現代生活的詮釋和反思,從而喚起更多人對文化資產和永續議題的關注。 2永續發展理念的融入:將永續發展理念融入工藝創作,通過這些作品向公眾傳達永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促進對永續生活方式的普遍理解。 |15陸域生活| 15.5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棲息地 一年一工藝項目中,絨花工藝原使用材料為蠶絲、點翠工藝原使用材料為翠鳥羽毛,本工作室以不使用動物性材質、使用在地材料並宣揚說明永續元素,驅使大眾對於材質的認識以正視生物多樣性。 |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17.14加强永續發展的政策一致性 1永續創作理念的融入:將永續發展理念融入創作,表明在政策和實踐上保持一致性。通過選擇永續材料與傳統工藝的當代創作,使無形文化資產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2文化資產的傳承:每年研究一項傳統工藝,不僅是對文化的保護,也是對永續發展政策的實踐,體現了政策的一致性和持續性。 17.17鼓勵有效的夥伴關係 跨界合作:與永續材質廠商接洽、連繫以測試永續材質與永續工藝的可能,並且辦理永續工藝的講座,讓全民了解在地永續工藝的發展可能。
- 2025陳立凡藝術駐村創作@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活動說明
好評延長・展期加長 《植塢借——陳立凡個展》 原定展期 2025/1/1 - 2025/3/31 ,因觀眾熱烈回應與好評不斷,展覽特別延長,並將 不定期更新展品 ,歡迎新舊朋友前來觀賞! 【重要公告】4/9-10 展品更新日・展覽暫停開放 ✨ 為提供更優質的展覽體驗,我們將於 2025/4/9-10進行展品更換作業。 ⚠️ 當日展覽暫停開放 2天,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全新展品將於 4/11(五) 正式亮相,敬請期待~ 🌿 歡迎分享給近期計畫來訪的朋友,避免撲空! 📍 展覽地點 :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 草厝 駐村創作・開放交流 2025/4/1 - 6/30 為駐村創作期間,並將於 7/1 - 7/31 舉辦 陳立凡永續絨花駐村成果展 ,展出駐村期間的創作精華。 🔹 Open Day :駐村期間 每週四開放交流日 ,歡迎預約參訪,一同討論創作與研究。 📅 Google 預約 : 點此預約 💬 LINE@ 預約 : 點此預約 免費體驗・限額四名 駐村期間 每月提供四個免費工藝體驗名額 ,參與者可在 1 小時內 製作 一朵永續絨花 。 📅 Google 預約 : 點此報名 💬 LINE@ 預約 : 點此報名 永續絨花・工藝學習 駐村期間 每週四開放預約體驗 ,提供 從 30 分鐘入門體驗到 30 小時深度課程 ,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習需求。 💬 LINE@ 預約 & 課程詳情 : 點此了解 歡迎大家共襄盛舉,一起體驗傳統工藝與當代創作的結合!
- 「植塢借.陳立凡個展」當代藝術與永續絨花工藝的詩意對話
「植塢借.陳立凡個展」,將於2024年12月24日至2025年3月31日於台中霧峰宮保第園區草厝展廳展出。本次展覽以永續絨花工藝為媒介,呈現植物與花卉的藝術創作,結合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語彙,展現對自然與文化的深刻思考。 展覽主題「植塢借」取意於創作取材借鏡自然,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帶來寧靜的溫暖,展覽作品包括2023A+文化資產創意傑出特別獎「繁花」、認證2024臺灣綠工藝「她們」、駐村創作系列「一境一鏡」等。作品從細膩的絨花工藝出發,並使用在地永續材料,重塑花卉與植物意象,探討記憶、情感與生命循環,呈現自然之美與永續工藝交叉的文化價值。 陳立凡以無形文化資產工藝為創作核心,此次將絨花工藝賦予全新的當代語彙,展現其細膩柔美的質感與無限創作可能。本次展覽也聚焦永續工藝理念,通過作品強調環境保護與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展場中特別安排簡易絨花工藝體驗課程,讓觀眾親身感受這項工藝的魅力,並了解其歷史與製作過程。 霧峰宮保第園區作為展覽場地,為本次展覽提供了深具文化氣息的背景,進一步突顯傳統與當代的對話意涵。吟遊文創誠邀藝術愛好者及大眾前來體驗這場充滿詩意與工藝之美的藝術盛宴,一同探索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之道。 展覽資訊 展覽地點:台中霧峰宮保第園區草厝展廳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日-2025年3月31日 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開放時間以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營運時間為主) #展覽好評延長至6月30日 特別活動:簡易絨花工藝體驗課程/詳情請洽吟遊文創
- 以永續材料轉化傳統工藝的研究探索-以點翠工藝為例
Sustainable Materials in Traditional Crafts: Kingfisher Feather Case Study 摘要 傳統工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資產,其精湛技藝與深厚文化價值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許多傳統工藝因應時代需求,選擇動物性材料作為創作媒介。但隨著科技進步與永續發展理念的興起,替代材料的探索為傳統工藝的未來開啟了新的可能性。本研究以點翠工藝為例,透過材料創新進行轉化試驗,旨在避免動物性材料的使用,開拓傳統工藝在當代的永續發展可能性。 點翠工藝以翠鳥羽毛為主材,搭配胎體進行裝飾,但由於原材料來源的稀缺性與倫理爭議,使推廣發展受到限制。本研究以非動物性的永續材料(嫘縈絲線)替代翠羽,考量色彩表現與紋理特色,同時探討工藝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結合的可能性。通過實作試驗,為點翠工藝提供了不同於傳統材質的表現形式。 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以文獻解構點翠工藝的核心元素與技術特徵;第二,透過工藝實作展示轉化過程,包括製作步驟、工序測試及效果呈現;第三,藉由195份問卷調查,分析大眾對永續材料應用於傳統工藝的接受度,聚焦於傳統工藝的現代化價值、文化保存與認同等議題。通過這三階段的研究,深入了解點翠工藝的技術特性,驗證永續材料的可行性,並了解當代觀眾對工藝永續發展的認知。 本研究不僅為無形文化資產的當代創作與永續設計提供了具體案例,更期望以材料創新轉化為基礎,拓展傳統工藝的永續發展,延伸文化創新與產業價值。 關鍵詞:點翠工藝、在地材料、永續工藝、絨花工藝、材質表現 Abstract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s a vital cultural asset, embodying exquisite techniques and deep cultural significance. Many traditional crafts historically relied on animal-based materials, but with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sustainability, alternative materials are now being explored. This study focuses on Kingfisher Feather Art, experimenting with material innovation to replace animal-based materials and expand the potentia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raft practices. Kingfisher Feather Art traditionally uses kingfisher feathers affixed to a metal base for decoration. However, due to material scarcity and ethical concerns, its development has been restricted. This study proposes rayon thread as a sustainable, non-animal alternative, evaluating its color vibrancy, texture, and alignment with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The research follows three phases: Literature Review – Analyzing the core elements and techniques of Kingfisher Feather Art. Material Experimentation – Testing alternative materials and refining techniques. Survey Analysis – Conducting a 195-participant survey to assess public acceptance of sustainable materials in traditional crafts. Findings confirm rayon’s feasibility as a substitute while highlighting public support for sustainability in crafts, though some prefer traditional material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ase study on integrating sustainability in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moting material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 Keywords: Kingfisher Feather Art, Sustainable Craftsmanship, Material Innov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terial Texture 如須研究內容歡迎加入官方line@索取,或可預約討論 Google 預約: https://calendar.app.google/d3yr37sF61iy4kLB7 LINE@ 報名: https://lin.ee/HpodW77p 以永續材料轉化傳統工藝的研究探索-以點翠工藝為例
- 編碼與譯碼-公共藝術的互動探討
CODE AND DECODE-INTERACTIVITY DISCUSSION OF PUBLIC ART 陳立凡* 李俐慧** Chen Li-fan Lee Li-hui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研究生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助理教授 摘 要 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完成設置的同時,由創作者所詮釋的區域特質便確立了該公共藝術存在的形態,也宣告某種集體文化的出現,其亦可能誘發出不同觀點、論述,然而無論衍生的論述為正方或反方、贊成或反對,該公共藝術作品確實成為將某一思想擴散延伸的關鍵起點。 本研究乃以「國立台灣美術館」園區內公共藝術為對象,藉由比較「外顯於觀看者行為的顯性互動」與「停留在意識層面的隱性互動」,以探討公共藝術的形態語意與理念傳達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採用實地記錄與問卷調查法,了解民眾對園區內公共藝術作品的形態認知,並將原創作理念與受測者推想之作品理念相比對,藉此解析「表達」與「接收」之間的交集與差集。透過創作者編碼與觀看者譯碼的關係釐清,本研究整理出公共藝術溝通要件圖,說明公共藝術、創作者、觀看者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以期可作為日後公共藝術的創作參考。 關鍵字︰公共藝術、互動性、含意性、編碼與譯碼 2010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15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
- 你聽見「它」說的了嗎?公共藝術之互動探討
https://hdl.handle.net/11296/gq5v9u What Did It Say? A Study On Interactivity Of Public Art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 碩士 指導教授: 李俐慧 口試委員: 林文海、康旻杰 摘要 本研究以工業設計的角度切入公共藝術探討,以設置後的公共藝術為研究對象,認為在公共空間的「公共藝術(物件)」應融入設置「環境」的特性、文化,讓接觸的「人群」能對公共藝術的印象不只停留於單件藝術作品,同時也將整體場域的印象永久保存,而設立公共藝術的重點之一不外乎為活絡環境、提升城市意象,因此若是能以公共藝術加強場域印象,那麼場所精神也能藉由人群的活絡被留存下來。 本研究主要針對公共藝術的「公共性」進行討論,藉由調查公共藝術的公共特性,來發掘影響大眾與作品接觸的特點,並在研究期間發現觀看者與作品接觸不外乎為顯性互動與隱性互動,因此以互動行為為媒介來調查公共藝術的公共特性。 本研究初步針對物件(公共藝術)、觀看者、環境三者進行文獻探討後,發現鮮少針對「作品形態與環境關係的影響」與「作品的公共特性與觀看者的互動」的研究議題,因此以公共藝術的公共特性為研究目的,觀看者的互動行為為媒介,針對以上兩點進行研究調查。實地調查高雄國家體育場、台北敦化藝術通廊、台南樹谷園區後,以觀看者互動行為最頻繁的高雄國家體育場,進行深入調查「作品形態與環境關係的影響」,並於後續利用問卷調查「作品的公共特性與觀看者的互動」等內容。 藉由調查得知「作品形態與環境關係的影響」以作品設置形態、作品造成的環境痕跡、作品與環境的配合印象三面向為主,而「作品的公共特性與觀看者的互動」則包含受試者對公共藝術的認知與作品吸引觀看者互動的公共特性等兩個議題。本研究透過觀看者行為討論設置後的公共藝術之公共特性,以作品的表現與觀看者的認知作相互對照,期許將研究回饋給公共藝術創作者、執行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方面,使設置公共藝術的同時,能使觀看者、公共藝術與環境之間產生共鳴且持續循環共生。 關鍵字:公共藝術、互動行為、造型語意、公共特性
- 陳立凡X永續工藝的創作分享 講演內容
每個領域對於永續的定義也不太一樣,我們最常見有對於材料循環的使用、材料的製程的永續,在國藝會了解演藝團隊對於永續的理解除了器材道具循環使用,還有經營團體工作者的健康、創作者休養生息的友善循環,或是觀光領域的運輸碳中和等等等,永續議題的執行其實是無所不在的,這時候再回頭確認看看永續到底是什麼?聯合國的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強調社會、經濟與環境間的平衡。對我來說,工藝創作正是一種與環境和平共處的實踐方式。 很有趣的是,今年寫了工藝中心永續計畫的提案後,一接觸廠商我就詢問他們公司對永續的作法,其中UPS的經理很驚訝我這麼問,但他們也有這方面服務,而他也說明,他們公司的確有提供永續貼紙,這個永續貼紙是會有另一個合約,也需要再繳交一筆費用,他們會使用這個費用去種樹,另外他們官方網站還有更豐富的永續發展項目,有興趣的人可以查看。但UPS是走國際運輸,所以我就查國內運輸沒有這類永續顯性服務,目前是比較可惜,我想企業在永續中之所以重要,就是能成為經濟活動互相連動的關鍵點。 希望透過講座,可以再觸發我、你、大家對於永續的想像與動作,讓有形、無形資源可以持續滾動,把線性活動引導成循環活動,就是我對永續的理解。 「絨花工藝的歷史與傳承」 中國很早就有佩戴絨、絹花的傳統(網路最早是秦朝之說)。早期絨花造型簡單,主要作民間頭飾。到了唐代,絨花製作達到較高的水平。明清時,皇宮曾將揚州的能工巧匠招進京城專為宮廷製作絨花,稱做宮花,以此區別於民間使用的絨花。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清代皇帝大婚時帝后所用的各式宮花。 絨花傳統材料是蠶絲和退火銅絲,蠶絲經過染色、銅絲退火等等以近十道工序打造出絨花。但在1970年(大約50年前)北京絨鳥廠研發以聚丙烯腈PAN(合成纖維)製作絨條,因此結束了做絨鳥用天然蠶絲的歷史。但是在永續絨花創作中,我選用縲縈絲線(再生纖維),並簡化工藝流程,以減少資源的消耗。我相信透過這些改變,可以讓工藝本身更符合現代的永續價值。 縲縈絲線,原本是臺灣纏花的材料之一,這是台中的廠商,會選用在地材料是因為減少運輸碳輸出、以及讓學會永續絨花的同學都可以輕易購買到材料,而經由維鴻說明縲縈絲線,我去找廠商才知道這裡的縲縈絲線符合FSC認證以及OEKO-TEX標準。 當我們選好顏色、配好比例、設定好數據後,就開始綁絲線、然後用豬鬃毛刷把絲線刷開、再用我的工具把銅絲栓在絲線排上、栓了一排的銅絲以後,再把絲線剪成一段一段、進行銅絲的扭轉,像這樣把銅絲持續不斷的旋轉,它就可以從一排絲線變成一根絨條、然後再根據造型進行修剪與綑綁形成最終作品。 通過這些流程與選材,我們能在傳承技藝的同時,實現永續的創新,讓絨花工藝可以輕易地融入現代生活。 「尋找在地材料的旅程」 描述如何嘗試不同的本地材料來替代傳統材料。 很多人常會問我是如何學會絨花製作的,我是自己研究,看文獻、看影片,去年首次公開教授絨花製作,當時臺灣還沒有人教這項工藝。如今,陸陸續續有其他人也開始教學,看到絨花的推廣與蓬勃發展,我感到非常開心,因為這個工藝文化有所展開。 當時我完全靠自學,雖然網路上有影片,但關鍵的手感、手勢與細節全靠自己反覆練習。一開始使用傳統的蠶絲和退火銅絲時,由於材質表面較粗糙,操作相對容易。但當我嘗試轉換成縲縈絲線和銅絲時,難度大增,因為這些材料比較絲滑,需要更精細的技巧,但是把傳統材料成功更換成在地材料,有種終於過關的成就感。 將傳統材料轉換為在地且永續的資源,對我來說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從蠶絲到縲縈、從進口到在地,這是我們在臺灣的優勢——沒有固有的框架,可以大膽嘗試。 於是我開始使用各種材料來進行絨花工藝,有紗餘焉的紗線纖維、五金行的水線、企業廢棄材料線材、紡織廠的下腳線,甚至竹篾,我都做過。甚至為了探索戶外裝置的可能性,我還特別請製作試管刷的廠商,製作一組耐雨耐曬的材料。因為放大拆解來看,試管刷的工法和絨花工藝的製作工法其實是一樣的,只是送料方式不同、材料尺度不同。 我願意做各種不拘一格的嘗試,目的是讓絨花工藝能夠展現於不同場域,觸及更多人群,使這項無形文化資產可以延續、發揚。經過第一年的各種嘗試,我從中找到人們接受絨花工藝的經濟模式,主要以純創作、商品、體驗三個方向來執行。 「展覽與市場反思:永續絨花工藝的價值探索」 聚焦於展覽、商品推廣的經驗,以及對永續絨花工藝在市場中的定位和價值的反思。 今年四月在台中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展覽,作為第一年成果展,在展出絨花工藝創作的同時,提供簡易絨花課程給民眾體驗,讓大家在看見絨花工藝的作品時,能同時了解它是如何製作的,更懂得欣賞絨花工藝創作的眉角,加深對於這項工藝的理解與認識。 一開始大家都會以為,把蠶絲替換成縲縈絲線,這樣在成本上就可以降低很多對不對,但經過實際製作發現,創作者投入的心力遠超過材料成本。更加理解更換材料對於絨花工藝的價格並無所影響,而是提升了其內在意義,因此在欣賞工藝創作時,我們會更加珍視創作者的創作動機、製作巧思,更純粹的去欣賞作品或商品。 四月創作個展結束後,我帶著商品前往日本的展會推廣,這個展會強調原創設計,現場充滿各種精緻的、創意的、強烈異文化的工藝品,永續絨花在展會上也引起了驚奇,儘管很多人誤認為它是機器做的毛根棒,但透過影片展示與解說,他們也真切感受到這項工藝的獨特。 這兩次對外展示讓我重新思考永續絨花的價值定位。因為製作過程複雜且成本高昂,目前對我而言,這項工藝並不適合大量生產為商品,而更適合以作品形式呈現,因此確立了以作品為主的發展方向。 同時,在日本展示時,我開始思考這樣永續化工藝是否是一種文化挪用,畢竟絨花工藝在我成長的環境中並不常見。但由於我不僅僅是實作,更通過文獻研究與記錄,並忠實呈現改變的過程,我認為這是一種工藝的互文性。相比之下,我認為單純使用藍色作出稱之為仿點翠工藝的商品,並未深入理解分析這項技藝的本質,這樣的處理方式反而更接近文化挪用。 針對永續絨花工藝創作,剛剛介紹涵蓋了創作背景、材料的永續性探索、展覽與經濟價值的觀察、國際經驗及文化挪用反思。我再針對五點進行說明 1.永續材料的挑戰與未來可能性:一年一工藝是我對永續工藝的執行目的,首年為絨花工藝、次年是點翠工藝,執行架構分為六步驟,分別為1.材質改變、2.工序簡化、3.教案設計、4.測試優化、5.市場擴散、6.串聯場域,透過與外部對象的合作使永續工藝落地執行,例如明年上半年串聯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讓民眾自己體驗作出永續工藝品,再遊走於園區中,有相互加乘場域氛圍效果,增加工藝生活體驗的連結。 2.工藝教育與傳承的永續性:如何讓這些技術在下一代手中延續?通過使用在地材料替代外來材料,並將工序簡化、通用化,讓更多人能夠參與並體驗傳統工藝。 3.跨域合作的永續價值:我覺得在創作上的合作,可以激發更多的想像力,不但是異材質,還有跨域工藝的結合,為作品帶來豐富的欣賞面向。 4.社會永續性與社群影響:在訂製商品中,比較明顯的案例是婚慶頭飾、神明飾品,絨花工藝原為頭飾,其榮華、喜慶的吉祥意頭使許多消費者詢問訂製,這對於個性化、風格化是很顯著的展示。 5.永續工藝的未來趨勢與目標:我正在執行中的一年一工藝,就是每年研究調查一項無形文化資產工藝,然後將其材料在地化、永續化,忠實的記錄其轉變過程,再予以進行創作。執行完單項工藝後,會持續執行下一項工藝,讓無形文化資產工藝永續化的資訊被充分紀錄、執行、優化,使工藝永續化的項目越來越多元。
- 臺灣工藝頒獎典禮 以一工.一藝致敬匠人之心
原文來源 https://www.ntcri.gov.tw/home/zh-tw/news/7468919 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今(29)日,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舉辦集結臺灣工藝重要獎項的年度經典盛會「臺灣工藝頒獎典禮」,其中最受矚目的「國家工藝成就獎」,由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頒贈予今年得主陳景林藝師,肯定其長期耕耘纖維染織領域與貢獻,典禮中邀請凡徒藝術、天創沙畫與臺灣竹樂團等表演團體,以描述工藝進程的「根於土地」、「精於技藝」與「築於永續」的精采3部曲,打造世代共融的工藝饗宴體驗。 今日出席頒獎典禮貴賓包含前故宮院長林正儀、臺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馬振華、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國家工藝成就獎得獎者陳三火與施鎮洋,以及人間國寶劉千韶等人共襄盛舉。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很榮幸代表文化部參與如此隆重的頒獎典禮,今年首度將3獎合一共同頒獎,旨在建構完整的臺灣工藝生態系,除肯定代表臺灣工藝成就的最高榮耀、呈現工藝人才生態系的臺灣工藝獎及認證臺灣工藝的品牌等,無論在工藝設計創意、跨界合作、文化傳承或國際交流合作面向上,這些獎項都將讓臺灣工藝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王時思特別向今年國家工藝成就獎得獎者陳景林藝師致上最高敬意並指出,國家工藝成就獎象徵在創作領域、人才培育到跨界合作的全面性貢獻,期盼這些成就未來成為臺灣工藝後輩的典範,讓更多人認同自我並厚實為臺灣文化的養分,藉此提升臺灣文化基礎,而臺灣工藝代表匠人的崇高技藝、文化的連結與累積,盼傳達給每個人,讓大家以臺灣工藝為傲,也向各位得獎者致上最高敬意。 2024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藝師致詞表示,從事染織領域創作已逾40年,感謝文化部及工藝中心長期推動臺灣工藝不遺餘力,以及一路提攜他與鼓勵他走上工藝創作道路的所有前輩與先進,讓他有機會在染織領域耕耘努力並獲肯定,因感念之心回饋自己所學予更多臺灣工藝後輩,在工藝傳承的道路上堅持不懈。陳景林現場並吟唱了一首工藝的自創詩,描述臺灣福爾摩沙的景色與天染色彩之美,期盼引領更多學子喜愛染織領域並投入工藝創作。 臺灣工藝獎協作獎得獎代表添興窯創辦人林清河指出,多年來積極將南投縣集集鎮打造為陶藝小鎮,除彰顯臺灣工藝特色外,盼更多人投入工藝領域共同推動工藝特色造鎮讓臺灣工藝綻放光芒;臺灣工藝獎創作獎工藝美術組一等獎得獎者游嘉萍至感言詞表示,希望更多人可以直接透過感官去體驗創作背後的文化元素與故事背景,期待更多人重視臺灣工藝讓工藝背後的許多雙手被看見;創作獎工藝設計組一等獎得獎者康怡茜則表示,手作工藝也可以成為精品,藉由臺灣特色工藝原料竹材創作的竹手提包來為臺灣竹材發聲,體現更多樣化竹材樣貌,感謝一起投入創作的工藝師們,更感謝工藝中心長期積極推動人才培育讓她有機會學習工藝成長而獲肯定。臺灣綠工藝認證廠商代表溪泉則感謝工藝中心的積極推動,在這世代可以接觸更多工藝領域,也感謝在臺灣工藝各領域付出的所有人。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今年欣逢工藝中心70週年,相關慶祝活動自年初起接力展開至「臺灣工藝頒獎典禮」為週年活動最高潮,整體活動以「活工藝.工藝活」倡議實踐臺灣工藝精神,盼為工藝70里程碑畫下完美句點。「臺灣工藝頒獎典禮」是聯合「國家工藝成就獎」、「臺灣工藝獎」及「臺灣綠工藝認證」等3大競獎,透過集結工藝世代凝聚的力量,彼此觀摩學習,提升創作能量。今年度典禮主題以「一工.一藝」為概念向臺灣工藝匠人致敬,所有來自臺灣寶島的百工百藝,每一項工藝都代表著一位工藝匠人的創作初心與「擇一事,執一生」的工藝頂真態度,他們獨樹一格,清晰可辨,肩負著承載歷史文化與技藝傳承的使命前行,不曾停歇。 「國家工藝成就獎」得獎者為陳景林藝師,陳景林為知名染織工藝師,嫻熟染織技法,初期創作如織錦畫、浮雕與立雕式纖維藝術,後期投入天然染料與染纈技藝領域研究與推廣,系列經典作品以關懷自然及展現臺灣土地風采為特色,獎項的頒贈是為肯定長年於纖維染織領域,所從事的創作、研究、技藝傳承、跨域合作、國際交流等成就與無私奉獻。 「臺灣工藝獎」旨在獎掖創作並設「協作獎」作為環狀支持,以建構工藝人才培育支持系統與健全臺灣工藝產業生態系為目標,共計414件參與競獎,擇選58件創作獎作品及5案協作獎案件,其中「創作獎」分為「工藝美術組」及「工藝設計組」,一等獎獲獎者分別為游嘉萍的金工創作「轉生I」及康怡茜的「竹藝六想」,精準完美展現作品的獨特理念與具量化生產及市場銷售潛力的發展可能性。「協作獎」獲獎案件則包含「社團法人臺南市竹會」、「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紅琉璃有限公司」、陶藝家林清河及纏花工藝家林佩瑩,他們皆是長期致力於活化傳統工藝價值,讓微型且專精的工藝轉化為更多人積極投入,並形成良善經濟循環和文化反饋的協作精神標竿。 「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以「認證」制度鼓勵工藝品牌進入產業市場,以「綠活工藝.良品美器」為品牌精神主軸,遴選出美學與實用兼備、手感與溫度並融,具市場性及更貼近客戶需求的工藝品。共計47家品牌50組作品入選,涵蓋多元生活面向,包含家居家飾、餐食用品、個人穿搭及質感文具等風格,入選作品收錄於「臺灣工藝型錄」推介大眾,盼在日常生活發掘器用之美、提升質感生活。
- 2025島作纖維集@華山
| 交織之間 | 𝟤𝟢𝟤𝟧島作纖維集𝟤nd. 𝟤𝟢𝟤𝟧.𝟢𝟦.𝟣𝟪-𝟤𝟢𝟤𝟧.𝟢𝟦.𝟤𝟢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區 西一西二西五館 企劃執行|島作 實心裡 視覺設計|實心美術 入口意象設計執行|大直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陳冠華 空間配置|華志聯合設計制作 植栽設計|Jardin de Sarah 莎拉花園 場地協力|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住宿協力|STAR HOSTEL EAST 資料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islandcrafts.market 島作 https://islandcrafts.com.tw/
- 2024「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入選揭曉,品嘗生活工藝用物首選
「她們」獲選臺灣綠工藝年度認證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每年透過辦理工藝認證及推廣計畫,發掘臺灣各處原創工藝,以「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形塑整體品牌形象,同時藉由「活工藝・工藝活」為倡議,喚醒大眾體會工藝的存在。 2024「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年度認證」評選結果揭曉,共47家品牌計50組作品入選;扣合品牌主軸「綠活工藝・良品美器」,遴選出美學與實用兼備、手感與溫度並融,具市場性及推廣潛力的認證作品。好的器物是讓你愛上生活的那一瞬間,涵蓋工藝本質、人本設計與永續循環等面向的「臺灣綠工藝」,是提升生活品質與感受臺灣風土人情的首選,邀請民眾一同在生活中發現器用之美,探索「用物哲思」:用有-用符合身心靈的物件滿足需求;用好-用好技術、藝術與學術共同成就的好工藝豐沛生活;用無-用器物內含哲思引導生活美感與生命價值之提升。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透過「工藝光譜」的梳理,將臺灣綠工藝認證作品清楚定位為產品化工藝品,作為生活中「多一點工藝,生活多品味」的最佳選擇,以「讓工藝成為日常中最講究的細節」精神落實於入選作品中,提供消費者更多的選購依據。同時,入選作品將透過品牌轉譯收錄年度型錄,以及盛大公開的頒獎典禮授予榮耀,加值品牌多元形象;後續亦安排社群媒體曝光、實體推廣活動與市場通路引介合作等多元行銷資源挹注;除向民眾推廣臺灣工藝的多元文化外,也向臺灣工藝品牌傳遞訊息,作為工藝產業的後盾,工藝中心將持續攜手工藝品牌深入市場,增進工藝產業動力向前運轉不息。 「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品牌選品,工藝類型多元、生活應用面向廣泛,包含家居家飾、餐食用品、個人穿搭及質感文具等,傳遞「工藝好生活」概念,將Made in Taiwan的無限創意動能、生產製造技術、揉合在地風土資源與創作者意念的工藝好物推介大眾,亦歡迎各通路業者與工藝中心協力合作拓展工藝產業市場,共同創造工藝生活產業鏈。 2024臺灣綠工藝年度認證作品: https://reurl.cc/WNqG6D 線上型錄 https://ebook.ntcri.gov.tw/publication/2025-01-23/f00f7d7b-2529-4c58-bcd2-bb8f09fe50c8/32-33/ 原文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me/zh-tw/news/7462382 延伸閱讀: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10836?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facebook&fbclid=IwZXh0bgNhZW0BMAABHSk1rKZdVsa-BUwT-rHuaC4Iio4W6TYZ9ulDoUHjL3w_bP0acCbzVhW1rg_aem_FstbMJwugKE-fjyZBevSkw&utm_id=6637896931637&utm_content=6637896932037&utm_term=6637896931837&utm_campaign=6637896931637
- 絨 藝.陳立凡創作個展
活動內容 絨藝.陳立凡創作個展:「絨藝.陳立凡創作個展」展覽帶觀眾認識百年絨花工藝,呈現絨花工藝獨特之處及在當代藝術中的表現。展期間,觀眾可以自由欣賞作品並拍攝,留下個人的展覽回憶。活動旨在促進藝術與觀眾間的互動,讓更多人欣賞百年絨花工藝的美與價值。 絨花工藝推廣介紹導覽:向觀者介紹絨花工藝的歷史和背景,此外,為加強推廣工藝在地化,陳立凡將材料全部轉換成臺灣本土的原料,以提倡在地化和永續發展。也詳細解說絨花工藝的製作工序,包括製作治具設計、絲線的梳理、栓絨、剪裁、捲曲等步驟,期望透過這樣的導覽介紹,能夠促進絨花工藝的傳承和在地化發展,同時讓觀眾體會工藝的魅力和價值。 簡易絨花工藝體驗:展覽現場提供簡易絨花工藝體驗,特別設計的課程讓初學者能完成一件絨花作品,深受大眾喜愛。這項活動旨在促進絨花工藝的傳承與在地化發展,讓更多人認識、體驗並喜愛這項傳統工藝。 計畫實施效益、特色及影響 效益 l 社區影響:透過「絨藝.陳立凡創作個展」提供簡易絨花工藝體驗,促進文化和藝術交流,提升園區工藝凝聚力。 l 教育意義:提供絨花工藝介紹與體驗,讓參與者了解絨花工藝的歷史、製作工藝與在地文化的連結點。 特色 l 在地化:陳立凡推廣工藝計畫強調將工藝轉換使用臺灣在地材料與創作議題,展現在地文化特色。 l 互動性:提供免費簡易絨花工藝體驗,讓觀者親身參與,增強互動和參與感。 l 創新性:以特別設計的體驗課程吸引初學者,展現絨花工藝的魅力和可學性。 影響 l 文化影響:促進藝術與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推動當地文化創意產業,常見國外旅客對於傳統工藝驚豔的驚艷讚不絕口。 l 社會影響:提升公眾對藝術和工藝的認識和欣賞度,促進文化多元性。 l 環境影響:強調在地材料使用,符合永續發展理念,提倡環境友好的藝術創作。 絨藝.陳立凡創作個展 Rónghuā Craft Creation·Chen Li-Fan Solo Exhibition 04.16(二) ▸ 05.2(四) 展覽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衡道堂 展覽時間|9:00 ~ 17:00(週一公休) 展覽地址|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主辦單位|吟遊文創設計工作室 指導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贊助宣傳|新願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