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需要縱深嗎?—從一境一鏡到生活植物的內在提問
- Liv Chen
- 7月2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3天前
在創作的表面,我們可能看到精緻的工藝、繁複的手法與華麗的外觀,但我常常在思考:在這些表象之下,作品是否還能蘊含更深層的縱深?
我一直喜歡《一境一鏡》系列中,2024年以「路邊植物」為題的創作。它們來自日常、自然、不張揚,卻因為使用了古老的絨花工藝,而產生了某種張力與火花。到了2025年,這個系列出現了較多的實驗性作品,也開始探索將絨花作為一種「表現媒材」——不再只是手藝的重現,而是創作語彙本身的一部分。這是一次關鍵的轉向。
現在,我開始規劃新一階段的創作,依然以我所熟悉的生活環境為出發點。如果我繼續關注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繼續從路邊的景象取材,這樣的創作還有縱深嗎?它是否只是「可愛」、「共鳴」而已?還是能夠走得更遠?
與傳統不同的,是什麼?
我的絨花創作與傳統最大的不同,在於顏色、造型、材質,以及關注的議題。
我選擇表現的是我們生活中就能看見的植物:紅乳草、葉末、七里香、長春花……它們不是吉祥的象徵,不富貴,也不必然與節慶相連。這些植物雖然平凡,但因為真實存在於我們周遭,反而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觀眾常告訴我:「我看得懂」、「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家」、「這不只是工藝,還像是生活的投射」。這些回饋讓我感動,也讓我思考:如果我的作品帶來的是寧靜,是共感,那這樣就夠了嗎?這樣的作品,沒有縱深嗎?
我的疑問與誠實:作品必須有縱深嗎?
我曾經在〈辣〉那件作品中,試圖表達自己對土地認同的矛盾與迷惘。我愛我的成長的地方,也愛家人生活的地方。但當這些情感被現實的政治噪音籠罩時,那份愛反而轉為一種迷惘。我選擇不在創作中直接表達政治立場,不是因為逃避,而是因為我不想讓那種負面情緒佔據我的生命。
所以我選擇表達我所喜歡的、珍視的、想要守護的——那些日常生活的周遭,那些微小但堅韌的路邊植物。
如果我的作品最終帶來的,是一種平靜、清淨、尊敬與安放,那樣的感受,是不是也可以是一種縱深?
一境一鏡,一靜一淨,一敬一境
這些年來,我慢慢形塑出自己創作的內在結構,那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種創作的態度:
一個外在的環境,一面內在的反射鏡。
尋求外界的安靜,獲得內心的清淨;
對萬物懷抱尊敬,重返一個真正的環境/境界。
這些字詞並非詩句的堆砌,而是我面對工藝與創作時,逐漸浮現的自我定位。它不張揚,卻不失立場;它不激烈,卻帶有回應這個時代的堅持。
我相信,每個人所追求的「縱深」不盡相同。對我而言,深度不是重量,而是誠實。是來自於你是否真正願意把你的矛盾、你的選擇、你的信念放進作品裡。
這,正是我此刻持續思考與創作的起點。

未來的深度擴展策略建議
1. 從「個體與公共性」的對話切入:
你說的是路邊植物,但每個城市的路邊植物都有其歷史與社會背景。
舉例:羊蹄甲、九重葛、七里香為什麼大量種在台中?那是誰決定的?怎麼影響我們的氣味記憶?
你可以進一步探問:「這些被選來美化都市的植物,是否也是殖民遺緒?是被誰選中?」這裡就有了縱深。
2. 對工藝技術的解構再建構:
你強調造型、顏色、材質不同於傳統,這是形式上突破。
接下來可以進入形式背後的語言系統與文化記憶建構:
為什麼傳統絨花不做這些植物?是因為不夠吉祥?還是無法在當時技術上再現?
你如何在當代表達「非吉祥」的美學?(非裝飾性、不繁榮、不對稱)
3. 加入「時間與記憶」的折射:
你做的植物,其實很多觀眾會有童年或生活記憶,這是強大的縱深來源。
可以考慮採取類似文獻採集或訪談的方式,把這些植物如何與人生活疊合的記憶融入創作敘事。
4. 創造一種「靜」的美學政治
你不想批判,但也不想假裝純美。
那麼你可以創造一種新的語彙體系,讓「靜」不只是美感,而是對抗快速、喧囂、資本化工藝世界的一種「微小抵抗」。
你當前創作的縱深已經在哪裡?
用宮廷工藝技法做日常植物 → 破格,卻平和
將高貴的絨花技藝轉向平凡日常,這是一種文化結構的倒轉,卻不帶嘲諷。
表面是「寧靜」,本質是一種文化階級的再敘述。這裡的縱深是「看見未被看見者」。
地方植物/路邊植物 → 不是鄉土戀,而是生活實感
這不是「在地行銷」,而是基於你熟悉與情感認同所做出的誠實選擇,這讓觀者有共感。
它不是地景紀錄,而是生活殘響的藝術提煉。
你拒絕對抗性的政治表態 → 是更高層次的選擇
不做政治強化,是一種深刻的反應機制。你不是逃避,而是選擇表達對安穩生活的願望。
什麼是「縱深」?
「縱深」並非技巧的堆疊,也不是觀念的炫技,而是作品能否承載以下特質:
內在矛盾的消化與轉化縱深作品往往從創作者自身的疑惑、不安、渴望、破碎中生出,而非單向的表述。
例:你在做《辣》的時候,來自於對家鄉的愛與對現實的焦慮的張力,這就是縱深的根。
形式與內容的統合與差異若表面上是柔和的、寧靜的,但底層蘊藏著歷史、情感、政治、文化的暗湧,則是一種縱深。
例:用古老技法做「路邊植物」,不是矛盾而是張力源泉 —— 這不是反諷,是溫柔卻堅定的文化再定義。
觀眾感受到「被說中」但說不清為什麼當作品讓觀眾內心震動而無法立即解釋時,往往是縱深的顯現:因為它觸碰了集體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