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究竟是"小眾"還是"大眾"藝術-公共藝術的互動探討

作家相片: Liv ChenLiv Chen

Personal or Public ? Discussion of Interactive of Public Art


  李俐慧*    陳立凡**

Lee Li-hui    Chen Li-fan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  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  研究生

 

摘  要

 

公共藝術的視覺表現、活絡環境特色是城市轉化再造不可或缺的要素。藝術創作家藉由設置地點的特性、市民的期望所傳達出隱性語言進行創作,以求達到多人創作、將藝術帶入人群的公共藝術作品。在台灣建築密度提高,人人開始注重於精神生活時,探討公共藝術的價值及戶外環境與人的互動即越形重要,因為一個好的公共藝術作品極可能改變人對環境的感覺。相對於一個沒有參與創作過程、不行攀爬的藝術品,對市民的生活而言,能夠互動才是存在的證明。

本研究將以現有公共藝術為研究對象去探討「時空性」、「環境性」、「互動性」之間的相互影響。本研究以台中市豐樂公園、國立台灣美術館區兩地點為研究對象,觀察紀錄公共藝術的形態、並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了解民眾對公共藝術的互動行為與原因,從中釐清不同類型的公共藝術與市民的互動型態、互動型態與公共藝術的關係並提出公共藝術之創作參考。

 

關鍵詞:公共藝術、人工物環境、互動性

 

2009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14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



國立臺灣美術館

Comments


© 2023 Communicator Cultural Creative Design Studi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