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織之間|陳立凡・絨花創作 at 島作纖維集
- Liv Chen
- 4月2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年4月18日至20日,我帶著絨花作品參加了島作在台北華山舉辦的交織之間[連結]。這三天裡,我遇見了許多對絨花陌生的觀眾,卻也因此展開了非常多深刻的對話與分享。
許多人好奇這是什麼?怎麼做?為什麼選擇這樣創作?我也從他們的提問與回饋中,看見了工藝切入創作能跨越年齡與背景、觸動人心的力量。
這些 Q&A 是展覽期間被問最多的問題,也濃縮了品牌的核心想法。分享給你,也希望你能從中看見,絨花除了美麗,還有它與生活連結的另一種方式。

絨花工藝結合日常植物觀察,展現當代駐地創作。
Q1:這是什麼?
A1:這是「絨花」,源自唐朝的傳統工藝。傳統使用蠶絲,我改以台灣的嫘縈絲線,方便購買、也是永續材料。傳統題材多為牡丹、鳳凰等富貴象徵,而我以駐地觀察的街角植物為主題,用色也更貼近日常,讓絨花回到生活中、與現代連結。
Q2:這要做多久?
A2:絨花工序繁複,但真正花時間的是創作構思。我的題材不是傳統樣式,而是來自生活觀察與當地植物,從配色、構圖到表現形式都需不斷實驗。即使是傳統工藝,只要目的不同,就是全新的開始。
Q3:你有什麼項目?
A3:目前有三個方向:「創作」、「商品」、「體驗」。這次展出以創作為主,作品來自台中群島藝術園區的駐村創作(2024),靈感來自街坊巷弄中的植物與自然氣息。接下來我也將在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駐村,2025 年 7 月展出最新作品。
Q4:怎麼會想這樣創作?跟傳統很不一樣耶。
A4:我希望作品來自於「生活的交集」,因為只有觸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傳統富貴題材雖美,卻非我所熟悉的生活場景。我想知道,如果絨花遇見我日常生活裡的街角植物,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就是我創作的起點。
Q5:為什麼選擇絨花這項工藝?
A5:我有一個「一年一工藝」的計畫(研究轉化傳統工藝使用永續材質的創作),專注於中華傳統的無形文化資產工藝。這些工藝非常珍貴卻逐漸被遺忘,我希望以藝術創作的方式讓更多人接觸到它們。2023 年我研究絨花(不使用蠶絲),2024 是點翠(不使用翠羽),2025 則是蓪草花。每一項工藝,都是我與文化對話的一部分。
Q6:你希望觀眾從作品中感受到什麼?
A6:我希望觀眾能慢下腳步,看見那些日常中容易被忽略的小事物,也看見工藝與當代生活的連結。絨花不只是古典與富貴的象徵,它也能是記憶、是觀察、是情感的延伸。讓工藝從博物館裡走出來,重新回到我們的日常。
如果你對作品、工藝或創作理念有任何疑問或想法,都非常歡迎你來聊天、提問或一起交流討論。
我很期待聽見你的觀察與感受,也希望我們能在這些無形文化資產工藝之間,找到更多連結與對話的可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