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領域對於永續的定義也不太一樣,我們最常見有對於材料循環的使用、材料的製程的永續,在國藝會了解演藝團隊對於永續的理解除了器材道具循環使用,還有經營團體工作者的健康、創作者休養生息的友善循環,或是觀光領域的運輸碳中和等等等,永續議題的執行其實是無所不在的,這時候再回頭確認看看永續到底是什麼?聯合國的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強調社會、經濟與環境間的平衡。對我來說,工藝創作正是一種與環境和平共處的實踐方式。
很有趣的是,今年寫了工藝中心永續計畫的提案後,一接觸廠商我就詢問他們公司對永續的作法,其中UPS的經理很驚訝我這麼問,但他們也有這方面服務,而他也說明,他們公司的確有提供永續貼紙,這個永續貼紙是會有另一個合約,也需要再繳交一筆費用,他們會使用這個費用去種樹,另外他們官方網站還有更豐富的永續發展項目,有興趣的人可以查看。但UPS是走國際運輸,所以我就查國內運輸沒有這類永續顯性服務,目前是比較可惜,我想企業在永續中之所以重要,就是能成為經濟活動互相連動的關鍵點。
希望透過講座,可以再觸發我、你、大家對於永續的想像與動作,讓有形、無形資源可以持續滾動,把線性活動引導成循環活動,就是我對永續的理解。
「絨花工藝的歷史與傳承」
中國很早就有佩戴絨、絹花的傳統(網路最早是秦朝之說)。早期絨花造型簡單,主要作民間頭飾。到了唐代,絨花製作達到較高的水平。明清時,皇宮曾將揚州的能工巧匠招進京城專為宮廷製作絨花,稱做宮花,以此區別於民間使用的絨花。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清代皇帝大婚時帝后所用的各式宮花。
絨花傳統材料是蠶絲和退火銅絲,蠶絲經過染色、銅絲退火等等以近十道工序打造出絨花。但在1970年(大約50年前)北京絨鳥廠研發以聚丙烯腈PAN(合成纖維)製作絨條,因此結束了做絨鳥用天然蠶絲的歷史。但是在永續絨花創作中,我選用縲縈絲線(再生纖維),並簡化工藝流程,以減少資源的消耗。我相信透過這些改變,可以讓工藝本身更符合現代的永續價值。
縲縈絲線,原本是臺灣纏花的材料之一,這是台中的廠商,會選用在地材料是因為減少運輸碳輸出、以及讓學會永續絨花的同學都可以輕易購買到材料,而經由維鴻說明縲縈絲線,我去找廠商才知道這裡的縲縈絲線符合FSC認證以及OEKO-TEX標準。
當我們選好顏色、配好比例、設定好數據後,就開始綁絲線、然後用豬鬃毛刷把絲線刷開、再用我的工具把銅絲栓在絲線排上、栓了一排的銅絲以後,再把絲線剪成一段一段、進行銅絲的扭轉,像這樣把銅絲持續不斷的旋轉,它就可以從一排絲線變成一根絨條、然後再根據造型進行修剪與綑綁形成最終作品。
通過這些流程與選材,我們能在傳承技藝的同時,實現永續的創新,讓絨花工藝可以輕易地融入現代生活。
「尋找在地材料的旅程」描述如何嘗試不同的本地材料來替代傳統材料。
很多人常會問我是如何學會絨花製作的,我是自己研究,看文獻、看影片,去年首次公開教授絨花製作,當時臺灣還沒有人教這項工藝。如今,陸陸續續有其他人也開始教學,看到絨花的推廣與蓬勃發展,我感到非常開心,因為這個工藝文化有所展開。
當時我完全靠自學,雖然網路上有影片,但關鍵的手感、手勢與細節全靠自己反覆練習。一開始使用傳統的蠶絲和退火銅絲時,由於材質表面較粗糙,操作相對容易。但當我嘗試轉換成縲縈絲線和銅絲時,難度大增,因為這些材料比較絲滑,需要更精細的技巧,但是把傳統材料成功更換成在地材料,有種終於過關的成就感。
將傳統材料轉換為在地且永續的資源,對我來說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從蠶絲到縲縈、從進口到在地,這是我們在臺灣的優勢——沒有固有的框架,可以大膽嘗試。
於是我開始使用各種材料來進行絨花工藝,有紗餘焉的紗線纖維、五金行的水線、企業廢棄材料線材、紡織廠的下腳線,甚至竹篾,我都做過。甚至為了探索戶外裝置的可能性,我還特別請製作試管刷的廠商,製作一組耐雨耐曬的材料。因為放大拆解來看,試管刷的工法和絨花工藝的製作工法其實是一樣的,只是送料方式不同、材料尺度不同。
我願意做各種不拘一格的嘗試,目的是讓絨花工藝能夠展現於不同場域,觸及更多人群,使這項無形文化資產可以延續、發揚。經過第一年的各種嘗試,我從中找到人們接受絨花工藝的經濟模式,主要以純創作、商品、體驗三個方向來執行。
「展覽與市場反思:永續絨花工藝的價值探索」聚焦於展覽、商品推廣的經驗,以及對永續絨花工藝在市場中的定位和價值的反思。
今年四月在台中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展覽,作為第一年成果展,在展出絨花工藝創作的同時,提供簡易絨花課程給民眾體驗,讓大家在看見絨花工藝的作品時,能同時了解它是如何製作的,更懂得欣賞絨花工藝創作的眉角,加深對於這項工藝的理解與認識。
一開始大家都會以為,把蠶絲替換成縲縈絲線,這樣在成本上就可以降低很多對不對,但經過實際製作發現,創作者投入的心力遠超過材料成本。更加理解更換材料對於絨花工藝的價格並無所影響,而是提升了其內在意義,因此在欣賞工藝創作時,我們會更加珍視創作者的創作動機、製作巧思,更純粹的去欣賞作品或商品。
四月創作個展結束後,我帶著商品前往日本的展會推廣,這個展會強調原創設計,現場充滿各種精緻的、創意的、強烈異文化的工藝品,永續絨花在展會上也引起了驚奇,儘管很多人誤認為它是機器做的毛根棒,但透過影片展示與解說,他們也真切感受到這項工藝的獨特。
這兩次對外展示讓我重新思考永續絨花的價值定位。因為製作過程複雜且成本高昂,目前對我而言,這項工藝並不適合大量生產為商品,而更適合以作品形式呈現,因此確立了以作品為主的發展方向。
同時,在日本展示時,我開始思考這樣永續化工藝是否是一種文化挪用,畢竟絨花工藝在我成長的環境中並不常見。但由於我不僅僅是實作,更通過文獻研究與記錄,並忠實呈現改變的過程,我認為這是一種工藝的互文性。相比之下,我認為單純使用藍色作出稱之為仿點翠工藝的商品,並未深入理解分析這項技藝的本質,這樣的處理方式反而更接近文化挪用。
針對永續絨花工藝創作,剛剛介紹涵蓋了創作背景、材料的永續性探索、展覽與經濟價值的觀察、國際經驗及文化挪用反思。我再針對五點進行說明
1.永續材料的挑戰與未來可能性:一年一工藝是我對永續工藝的執行目的,首年為絨花工藝、次年是點翠工藝,執行架構分為六步驟,分別為1.材質改變、2.工序簡化、3.教案設計、4.測試優化、5.市場擴散、6.串聯場域,透過與外部對象的合作使永續工藝落地執行,例如明年上半年串聯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讓民眾自己體驗作出永續工藝品,再遊走於園區中,有相互加乘場域氛圍效果,增加工藝生活體驗的連結。
2.工藝教育與傳承的永續性:如何讓這些技術在下一代手中延續?通過使用在地材料替代外來材料,並將工序簡化、通用化,讓更多人能夠參與並體驗傳統工藝。
3.跨域合作的永續價值:我覺得在創作上的合作,可以激發更多的想像力,不但是異材質,還有跨域工藝的結合,為作品帶來豐富的欣賞面向。
4.社會永續性與社群影響:在訂製商品中,比較明顯的案例是婚慶頭飾、神明飾品,絨花工藝原為頭飾,其榮華、喜慶的吉祥意頭使許多消費者詢問訂製,這對於個性化、風格化是很顯著的展示。
5.永續工藝的未來趨勢與目標:我正在執行中的一年一工藝,就是每年研究調查一項無形文化資產工藝,然後將其材料在地化、永續化,忠實的記錄其轉變過程,再予以進行創作。執行完單項工藝後,會持續執行下一項工藝,讓無形文化資產工藝永續化的資訊被充分紀錄、執行、優化,使工藝永續化的項目越來越多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