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AND DECODE-INTERACTIVITY DISCUSSION OF PUBLIC ART
陳立凡* 李俐慧**
Chen Li-fan Lee Li-hui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研究生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助理教授
摘 要
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完成設置的同時,由創作者所詮釋的區域特質便確立了該公共藝術存在的形態,也宣告某種集體文化的出現,其亦可能誘發出不同觀點、論述,然而無論衍生的論述為正方或反方、贊成或反對,該公共藝術作品確實成為將某一思想擴散延伸的關鍵起點。
本研究乃以「國立台灣美術館」園區內公共藝術為對象,藉由比較「外顯於觀看者行為的顯性互動」與「停留在意識層面的隱性互動」,以探討公共藝術的形態語意與理念傳達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採用實地記錄與問卷調查法,了解民眾對園區內公共藝術作品的形態認知,並將原創作理念與受測者推想之作品理念相比對,藉此解析「表達」與「接收」之間的交集與差集。透過創作者編碼與觀看者譯碼的關係釐清,本研究整理出公共藝術溝通要件圖,說明公共藝術、創作者、觀看者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以期可作為日後公共藝術的創作參考。
關鍵字︰公共藝術、互動性、含意性、編碼與譯碼
2010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15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