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IDENTIFICATIONANDSYMPATHETICRESPONSES– A STUDY ON INTERACTIVITYOF PUBLIC ART
李俐慧* 陳立凡**
Lee Li-hui Chen Li-fan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研究生
摘要
本研究認為設置公共藝術應注重作品設置後的「存在」是否具有價值,唯有真正了解、意識到「公共藝術應兼具公共性與藝術性」之概念後,公共藝術創作者才能透過作品與不特定多數的觀看對象間產生相互了解與共鳴。研究亦為承接筆者2009、2010年對公共藝術的互動性探討研究,2009年的顯性互動探討、2010年的隱性互動探討後提出本研究的環境認同與共鳴論述,文獻除針對公共藝術之互動性、環境認知與場所精神討論外,實地調查部份以結構式深度訪談,訪問曾於高雄世運主場館進行休憩行為的公共藝術觀看者,企圖了解觀看者對於世運主場館與公共藝術之間配合的看法。
藉以上交叉分析後發現受訪者對公共藝術與設置地點配合之判斷、對環境的認知等兩點得知,觀看者對於環境與作品的共鳴層次差別,並整理出兩點結論︰(1)觀看者對公共藝術與設置地點評判,以作品的功能與環境、創作理念與環境、作品外顯型態與環境三點進行判斷是否具有連結;(2)世運主場館之環境認知源於城市整體意象之影響,另外並針對此次調查與訪談提出建議,期可提供公共藝術相關人士作為參考。
關鍵字︰公共藝術、互動性、共鳴、環境心理
台灣感性學會研討會論文中華民國99年10月23日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