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你聽見「它」說的了嗎?公共藝術之互動探討

作家相片: Liv ChenLiv Chen

已更新:3月14日


What Did It Say? A Study On Interactivity Of Public Art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 碩士

指導教授:李俐慧

口試委員:林文海、康旻杰


摘要


本研究以工業設計的角度切入公共藝術探討,以設置後的公共藝術為研究對象,認為在公共空間的「公共藝術(物件)」應融入設置「環境」的特性、文化,讓接觸的「人群」能對公共藝術的印象不只停留於單件藝術作品,同時也將整體場域的印象永久保存,而設立公共藝術的重點之一不外乎為活絡環境、提升城市意象,因此若是能以公共藝術加強場域印象,那麼場所精神也能藉由人群的活絡被留存下來。


本研究主要針對公共藝術的「公共性」進行討論,藉由調查公共藝術的公共特性,來發掘影響大眾與作品接觸的特點,並在研究期間發現觀看者與作品接觸不外乎為顯性互動與隱性互動,因此以互動行為為媒介來調查公共藝術的公共特性。


本研究初步針對物件(公共藝術)、觀看者、環境三者進行文獻探討後,發現鮮少針對「作品形態與環境關係的影響」與「作品的公共特性與觀看者的互動」的研究議題,因此以公共藝術的公共特性為研究目的,觀看者的互動行為為媒介,針對以上兩點進行研究調查。實地調查高雄國家體育場、台北敦化藝術通廊、台南樹谷園區後,以觀看者互動行為最頻繁的高雄國家體育場,進行深入調查「作品形態與環境關係的影響」,並於後續利用問卷調查「作品的公共特性與觀看者的互動」等內容。


藉由調查得知「作品形態與環境關係的影響」以作品設置形態、作品造成的環境痕跡、作品與環境的配合印象三面向為主,而「作品的公共特性與觀看者的互動」則包含受試者對公共藝術的認知與作品吸引觀看者互動的公共特性等兩個議題。本研究透過觀看者行為討論設置後的公共藝術之公共特性,以作品的表現與觀看者的認知作相互對照,期許將研究回饋給公共藝術創作者、執行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方面,使設置公共藝術的同時,能使觀看者、公共藝術與環境之間產生共鳴且持續循環共生。


關鍵字:公共藝術、互動行為、造型語意、公共特性



國家體育場世運主場館

Commentaires


© 2023 Communicator Cultural Creative Design Studi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