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傳統工藝經年累月、博大精深,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所登錄傳統工藝即有249種,然而,仍有許多傳統工藝未被登錄,隨著時代演進、工藝技法與材料的更新,這些工藝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本研究目的是工藝文化的永續傳承,以「一年一工藝」的規劃,將尚未登錄的傳統工藝,藉研究、創作、設計等行動,把多種工藝知識系統化。
本計畫選擇尚未登錄地傳統工藝進行,以工藝為骨、設計研究為筋、市場反饋為肉,並運用「境、物、人」來探討過程,「人」指人的理解認知,指與工藝作品的隱性互動、商品販售互動的反饋經驗、體驗工藝的學習教學過程;「境」指的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空間,分別為觀展空間的隱性互動、節慶時節儀式感的共鳴、具有身體記憶的體驗工藝過程;「物」指推廣過程中的物件、工具、成品。
本年度以絨花工藝作為第一年度工藝,透過絨花工藝創作與販售的反饋經驗,建立出一年一工藝的推廣脈絡,綜合結果最佳執行方向是藝品創作、商品販售、工藝體驗等三面向,再以境物人整理相互影響的因子,梳理出一年一工藝的工藝推廣架構。
關鍵詞:工藝推廣、境物人分析、設計商品、工藝創作、體驗工藝
一、前言
工藝推廣的實踐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方向:工藝藝術、工藝設計和工藝體驗。工藝藝術強調以工藝為媒介,純粹展現創作者的理念;工藝設計則將傳統工藝融入商品設計,致力於追求文化產業化;工藝體驗則著眼於民眾的參與與共鳴,透過親身體驗深化對工藝的了解和感受。
傳統工藝代表了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結合,是美學和生活的交融,也是藝術和科學的交匯(田自秉,2001,P1)。如同田自秉所言,工藝美術史是服務於大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它融入了衣食住行等生活元素,為民眾提供豐富而精緻的體驗。
本研究選擇挑戰「一年一工藝」的任務,旨在透過研究、創作和設計,系統性地記錄和傳承尚未被臺灣登錄的傳統工藝。為什麼選擇絨花工藝作為第一年度的挑戰?這是因為本研究希望挑戰尚未登錄的工藝領域,尋找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對絨花工藝的研究和應用,我們將臺灣創新活力和美學帶入當代生活,同時為這一工藝形式注入新的生命力。本研究的目標不僅是將技術和資訊系統化,更是將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活化,讓它在當今社會中持續綻放光彩。
二、絨花工藝與文化產業化
2-1絨花工藝
2-1-1歷史與發展
中國很早就有佩戴絨、絹花的傳統。早期絨花造型簡單,主要作民間頭飾。到了900年唐代,絨花製作達到較高的水平。史料紀載唐中宗李顯就曾令侍臣從后宮取出彩花賞賜后宮嬪妃,以迎新春。在傳世的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卷(圖1)中,也描繪過唐朝貴族婦女簪花出遊的場面。1636年明清時,曾將揚州的能工巧匠招進京城專為宮廷製作絨花,稱做宮花,以此區別於民間使用的絨花。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圖2)還藏有清代皇帝大婚時帝后所用的各式官花(李俊玲,2021,P2)。
圖1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卷(資料來源:google藝術與文化,2024)
圖2 绒頭花(資料來源:圖2故宮博物院,2024)
圖3 搖錢樹造型絨花(資料來源:圖3當代中國,2021)
絨花諧音榮華,寓意榮華富貴,所以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1930年代民間絨花配戴也相當普及。每逢廟會喜慶之日,人們都要買幾枝紅艷絨花「大福子」插在禮帽或別在髮髻上,以示帶福還家(李俊玲,2021,P4)。1949年後,人們對服飾有了新的理解,配戴絨花的場合越來越少,為了適應新時期的需求,從事絨花製作的手工藝人開始創作以鳥禽為題材的絨製工藝品(李俊玲,2021,P10)。
1970年開始絨花產業開始外銷,北京絨鳥廠增添許多絨製聖誕樹、聖誕小禮品、絨製卡通等系列產品。同時期還研發以PAN(聚丙烯腈)長絲工藝品,這一成果結束了做絨鳥必須使用天然蠶絲的歷史(李俊玲,2021,P14)。1982-1987年,在拍攝電視劇西遊記時,導演楊潔就親自到絨鳥廠訂做劇中人物所需的頭飾,另外,紅樓夢等影視作品也採用絨花作為道具(李俊玲,2021,P15)。北京絨鳥廠成立後,為了提高絨製品產量,開始研製絨製品的機械化設計和製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絨條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88年,北京絨鳥廠開發有聲光裝置的機電絨製品,這類產品具有時代特點,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李俊玲,2021,P15)。
北京絨鳥絨花製作工藝傳承人第三代蔡志偉,目前於線上、線下有諸多絨花工藝的教學傳承。2018年清宮劇如懿傳、延禧宮略再次讓絨花活躍,南京絨花傳承人趙樹憲以清宮劇延禧攻略劇中絨花飾品(圖3)製作熟人所知,並積極參與店面延展、國外品牌合作,DIOR 2024 春夏男装系列(圖4)即出自趙樹憲之手。同時,SHANG XIA上下2023春夏系列(圖5)全新绒花胸针也發布,絨花再次被視為精緻文化的工藝代表之一。
圖4 DIOR 2024 夏季男裝時裝秀(資料來源:圖4 DIOR,2023)
圖5 SHANG XIA 2023春夏系列(資料來源:圖5 ELLE,2023)
觀察絨花工藝的發展史,可以將其歷程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從唐朝民間的起源,逐漸走向清朝皇宮貴族的頭飾;其次是民間對於節慶飾品的需求,以及需求轉變的絨鳥開發;接著是外銷玩具禮品的出現以及新材料的應用;再者是傳統戲劇對於服飾的需求;其後是生產機械化的發展和聲光裝置的加入;最後是絨花工藝透過大眾傳播劇的應用曝光,引動絨花工藝以胸針、帽飾等設計走上國際時尚舞台。
透過這些階段的演變,絨花工藝從古至今一直與時俱進,不斷地演繹著自己的獨特魅力,成為精緻文化的代表之一,展現著其博大精深的工藝魅力和文化價值。
表1 絨花工藝發展史簡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1-2材料工具、步驟說明
(1)材料工具:絨花工藝尚有許多進階技法,此處僅列出基本材料與工具。
材料
絨絲:絨花主要材料,由蠶絲生絲精煉脫膠後的熟絲。
銅絲:絨花主要材料,為了使銅絲韌性足夠,使用前須高溫退火,以0.2mm的銅絲為主。
染色劑:真絲酸性染色劑,需高溫煮染。
絲線、花蕊:傳花時的組裝材料。
飾品五金:主要為髮簪或胸針,多是鍍銅金的金屬製品。
工具
滑石粉:增加指頭與銅絲的摩擦力。
剪刀:絨花剪刀分為剪絨排的大剪刀與打尖的小剪刀兩種。
尺:方便測量絨條長度,確保絨花精細。
搓絲板:一大一小的木塊,作用為將銅絲搓緊,直到絨條上的毛全部打開。
輔助夾:使用一個食品密封夾和大號文具夾,作用是輔助鋪絨。
鬃毛刷:梳開蠶絲,並梳出絨排中的斷絨與殘絨。
鑷子:傳花時的輔助工具。
白膠:用來黏合絨條,配置定型水。
材料箱:盛裝所有工具外,以材料箱代替絨花木架夾住絨絲。
絨花架:用來繃直蠶絲絨排,方便栓銅絲。
打火機:用於收尾,絨花在打結剪斷絲線後,需用打火機撩一下絲線末端。
表2 絨花工藝材料工具列表(資料來源:雪胖,2021)
(2)步驟:絨花工藝尚有許多進階技法,此處僅列出基本製作步驟。
步驟1 絨絲染色
步驟2 銅絲退火
步驟3 整理絲絨
步驟4 梳絨
步驟5 理絨
步驟6 鋪絨
步驟7 栓銅絲
步驟8 剪絨
步驟9 對絨
步驟10 滾絨
步驟11 搓絲板加密
步驟12 打尖
步驟13 傳花
步驟14 五金組合
步驟15 打火機收尾
步驟16 完成
表3 絨花工藝製作步驟(資料來源:雪胖,2021)
絨花工藝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一直在不斷更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進。儘管表2和表3列出的材料和工具是根據2021年的資料羅列的,但隨著應用的樣式和技巧的不斷發展,可能會出現更複雜或更簡化的工具、材料和製作步驟。
2-2文創產業與工藝
根據漢寶德的說明,文創產業可分為三類:精緻文化、通俗文化(大眾文化)和生活文化(設計文化)。在文創法的十六項目中,精緻文化類別包括四項,分別是視覺藝術產業、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工藝產業、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對於工藝產業,漢寶德進一步指出,文創法所列的工藝應該是當代的工藝,是藝術的一類,只是多些技藝的成分,譬如臺灣工藝研究中心所設計的竹椅,與至今仍在民間使用的傳統竹椅,其間的差別是很明顯的(漢寶德,2014,P79)。這表明,即使是傳統工藝,融入當代應用後,已不再僅僅是生產性的工藝。
在不斷高呼「越在地,越國際」的今日,地方熱衷以在地文化進行產業文化化或文化產業化。20世紀末開始,為了向時代精神看齊,文化界傳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呼聲,前半句的意思是把文化當成產業經營,後一句話鼓勵產業變成文化。文化產業是把文化產品予以大眾化,利用現代工業生產的方式,使廣大的民眾都可以擁有或欣賞(漢寶德,2014,P35-36)。綜之,文化產業化是商品社會的自然趨勢。產業文化化是文化品質提升的必要手段(漢寶德,2014,P177)。透過以上,漢寶德梳理文化產業執行方向是透過產業文化化層面以消費群、製作者、產業領導人的討論為主,文化產業化則是進行大眾化與生活趣味化的轉化。回頭檢視絨花工藝歷史,可以看見民間工藝至皇宮貴族、外銷等演變至近代,因為大眾的消費習慣與品牌建立的關係,產生具品牌辨識度的北派絨鳥與南派絨花,也因為絨花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使得各派代表人物以在地文化進行推廣工藝的深化。
表4 產業文化化與文化產業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傳統工藝產品是過去精緻生活中的必需品,是文化的資產,但是因為與現代生活和國際化的品味相去甚遠,成為博物館的珍藏品。然而基於美感有共通本質的觀點,過去的工藝必然有其相當的美感要素有待我們去發掘。如何把這些塵封的文化價值,經過適當的開發,與現代生活相容,為國際品味所接受,是需要去開闢的。傳統工藝作為今日的裝飾並不困難,真正融入生活才不容易。如同觀光客帶回家的紀念品,屬於前者,也是產業的一部分,只是產值有限。進入生活必需品的領域才是我們希望的創意(漢寶德,2014,P45)。上述見解精闢的說明工藝生存的狀態,脫離博物館的工藝要如何貼近生活,是文化產業中重要的探討,雖說大眾化的工藝可以紀念品的姿態存留,但真正以精神生活的滿足來說,將工藝生活趣味化,方是讓工藝存留的關鍵活動。
鹽野米松作為對傳統手藝人紀錄的第一人,被提問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使傳統工藝生存下來。他認為要想讓手藝找到生存的空間,首先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維持讓手藝人的產品銷售出去的環境;第二,找到相對便宜的原材料;第三,就是這個業種要有傳承人(英珂(譯),2012,P340)。基於這些觀點,本研究推論工藝的推廣要點在於境、物、人之間的協調,由先前的文獻探討可知,工藝推廣涉及的對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此本研究透過工藝推廣實驗,旨在觀察境、物、人這三個方面分別對應的因子。
六、參考文獻
(1)田自秉(2001)。中國工藝美術史。台北市:丹青圖書。
(2)李俊玲(2021)。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北京絨鳥絨花。北京:北京美術攝影。
(3)雪胖(2021)。榮華紀:古風絨花飾品製作技巧全解。北京:人民郵電。
(4)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台北市:聯經文庫。
(5)英珂(譯)(2012)。留住手藝(原作者:鹽野米松)。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6)google藝術與文化(2024)。簪花仕女圖。取自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
(7)故宮博物院(2024)。绒頭花/故00181899/生活用具/清。取自https://digicol.dpm.org.cn/
(8) 當代中國(2021)。古裝劇裏的中國文化遺產 《延禧攻略》掀「南京絨花」熱潮。取自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761
(9)DIOR(2023)。2024 夏季男裝時裝秀。取自https://www.dior.com/zh_tw/fashion/
(10)ELLE(2023)。SHANG XIA上下发布2023春夏系列全新绒花胸针。取自https://www.ellechina.com/fashion/news/a42886458/1676393373/
Comments